唇腭裂易感基因研究取得新进展
我院边专教授团队和安徽医科大学孙良丹教授团队合作完成的唇腭裂易感基因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Genome-wide analyses of non-syndromic cleft lip with palate identify fourteen novel loci and genetic heterogeneity”(《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了14个新的易感位点和遗传异质性》)为题,于2017年2月24日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20108010, 81470727, 81300870 and 81571438)、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1000505)、973前期项目(2012CB722404)等多项基金资助。
唇腭裂是人类最常见的颅颌面出生缺陷,其引起的软组织畸形和不同程度的骨组织缺损,会对患儿的进食、面部美观、语音发展、心理和社会交往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给患儿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医疗负担。唇腭裂的发生与不同的人种、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等多种影响因素相关,中国新生儿唇腭裂发生率约为1.42/1000,为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之一,非综合征型唇腭裂(Non-Syndromic Cleft Lip with Palate, NSCLP)是最常见且最严重的亚型,因此,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对于提高我国出生人口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NSCLP是在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发生的,其中,遗传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边专教授课题组利用目前已知最大的唇腭裂研究队列,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发现了14个新的NSCLP相关易感基因,并验证了以往GWAS报道的12个易感位点,在此基础之上的跨表型、跨人种的验证分析,进一步提供了有力的遗传学证据,说明唇腭裂的发生在不同的临床表型和不同的人种之间具有较强的遗传异质性。本项目的研究结果不仅加深了对非综合征型唇腭裂遗传机制的认识,也为建立适合中国人群的唇腭裂孕前-围受孕期风险评价指标、预警模型和早期干预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论文链接:http://www.nature.com/articles/ncomms14364
科研办 儿童口腔科 何淼
【点评】探索唇腭裂发生的奥秘
傅豫川
betway88必威教授
中国唇腭裂联盟主席
唇腭裂是一种先天发育性畸形,其发生率在先天缺陷畸形中居前三位,因此被全球广泛关注和重视。2013年我国将唇腭裂疾病纳入20个重大救助疾病之一。
尽管当今唇腭裂的临床治疗技术基本成熟,但发生率如此之高的先天缺陷畸形始终是患者的不幸和父母们难以面对的事实。并且,由于目前技术水平的局限性,还难以使治疗结果达到完全正常。因此,研究唇腭裂发生的机制,降低其发生率和最大限度地规避唇腭裂发生风险一直是科学家们不懈努力的目标和临床医生所希望的结果。
该科研项目是在实验室庞大的唇腭裂基因样本库的支撑下,通过对7404例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患者以及16059例不同种族的正常对照组个体的研究,证实了26个遗传区域中41个SNP位点与唇腭裂显著相关,其中14个是首次发现的新位点。这26个遗传区域在中国人群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患者中有10.94%的遗传率。该研究显著增加了唇腭裂潜在易感基因的数量,对唇腭裂的分子遗传学致病机制有了全新的认识。利用这一研究成果,科研人员将开展进一步的唇腭裂易感基因分子生物学功能研究,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不仅可以通过易感基因的检测规避唇腭裂的再发风险,还可以让我们对易感基因逐步的深入认识和新的发现,突破唇腭裂发生和预防的瓶颈。
作为一名唇腭裂治疗的临床医生,我深刻感受到科学研究服务临床、造福广大患者的无穷力量,探索唇腭裂发生的基因奥秘,可以从源头对唇腭裂进行干预,研究必将对唇腭裂防治带来革新,为唇腭裂治疗打开了另一扇窗户。